欢迎访问江南app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123-4567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schimmelchina.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景江南app观设计策划案范例6篇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5-10 01:51:24
  • 点击:

  江南app下载安装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低碳预制策略是符合当今建筑设计的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流行趋势,也是针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发越严重的有力举措。它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简单满足于设计前期的视觉审美要求和结构要求,而是在设计前期即对建筑基地,环境布局做出符合低碳化的设计,建筑实体的布局也相应做出同时具备感性和理性的思考。

  低碳预制策略根据规划设计对象的不同,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建筑领域。笔者将低碳预制策略应用于徐宿地区的一个具体住宅案例规划设计之中。

  低碳预制策略针对不同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优势。对于建筑师,可以很好体现其在设计之初,既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可以提高建筑设计优势的竞争力,加强方案的技术含量;对于甲方,可以在全生命周期节约大量资金,利于制定领先的市场战略;对于政府,不仅可以提高建设部门整体的设计水平,而且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因此,低碳预制策略的应用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地块位于徐州九里区玉潭湖西侧,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西临三环路,北临九里山西路,规划设计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为7.12公顷。北边为大孤山,东边正对玉潭湖公园,基地背山抱水,视野开阔。为了充分利用基地本身拥有玉潭湖水资源这一地理优势,我们在社区初步规划中嵌入水网系统,水由玉潭湖而来,化湖水为细涓涓细流融入整体社区景观中,同时也是设计主题的另一理解方向。

  设计方案内容以住宅为主,兼顾商业。基地总体布局分成北边商业“动”为主,南边住宅以“静”为主,整体走势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向,也符合景区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线的要求,不会对整片区域内观景的视线造成阻碍。社区内主要车行交通由环路承担,将机动车行驶范围控制在居住组团之外,尽可能地实现人车分流以保证人行安全性,同时也为营造一个更为自然健康的社区活动场所提供了可能。由路网和景观轴体系将社区自然地划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西侧的塔式高层住宅区、北侧的院落式围合高层住宅区和东南侧的板楼行列式住宅区。其中,由于东南侧的自然采光、通风和观景条件均为最佳,处在主要环路之外,避免了过多的交通噪音污染。同时,其组团内以中高层住宅为主,居住舒适度较高,考虑到以上优势和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笔者将其设定为老年居住组团。

  住宅组团属于住宅规划设计中的核心。基于设计之初的老年居住组团的定位,笔者经过调研,总结出了徐宿地区六种常见的居住组团形式,并且抽象总结成六个基本型进行分析与对比。

  形式一为最普遍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矩形,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约为26%。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且土地利用率较高,形式也具备一定的普适性;

  形式二为较普遍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圆形,四角有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1%。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但土地利用率一般,错落感形式具备一定灵活性。

  形式三为较普遍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矩形,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5%。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不是太理想,受Ⅰ、Ⅴ遮挡影响较大。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但土地利用率较低,通透性不够,但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形式四为错落式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平行四边形,次要空间呈现三角形。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5%。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光照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土地利用率高,且错落的布局形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形式五为错落式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人字形,次要公共空间面积相对较小。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5%。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光照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土地利用率一般,且错落的布局形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形式六为曲线状的居住组团布局形式公共交往空间呈现弯曲的矩形,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次要公共空间。主要空间利用率为27%。经过Ecotect软件分析,最不利住宅楼Ⅵ底层遮挡情况相对较为理想,全年能够满足光照要求;公共空间全年日均辐射情况较为均衡,土地利用率较高,且曲线的布局形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经过对抽象而成的六种住宅布局形式的对比和全年日均辐射分析研究,我们在设计初期得出形式一、四和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性,是居住区设计可以参考的方案。案例设计也择取形式一、四和六为基本布局方式。

  设计方案经历了一个和更新的过程。旧方案以较为普遍的形式一、二为样本作排布,经过低碳预制策略,对旧方案中不太合理的地方作出调整,再通过对调整部分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检验方案调整的合理性,最终得出合适的方案。

  住宅规划设计内的公建项目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公建项目选址不仅关系到项目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于完善住区功能,提高住区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预制策略可以帮助在设计之初确定公建项目的选址。通过全年日均辐射分析,可以考虑在辐射较大的两片区域布置有社区中心和幼儿园。一方面,可以为居住区人群公共活动的区域提供良好充足的光照,为小朋友们提供温暖舒适的场地娱乐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降低公共建筑全年的能耗,提高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同时,对于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和逻辑性都有提升。

  关于社区内活动中心的布置,我们将其设置在整个场地的中心,以联合维系三个居住组团,同时也作为主入口景观轴的重要节点呈现。考虑到幼儿园对日照要求的高标准,我们在对整个场地进行模拟分析之后,选取了一块采光相对较好的区域布置幼儿园,即车行入口附近,这样同时也顾虑到了幼儿园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及其交通的便捷性。

  景观环境不只是人们欣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能较好地满足居住者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传统的“越接近繁华商业区越好,越靠近交通主干线越佳”的住宅选址理念正日益受到挑战;景观环境理想的住宅小区应环境幽静、建筑协调、内适外和、温馨有情,整个小区富有向心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营造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设计之初,笔者根据低碳预制策略,对场地进行了日均辐射量的软件模拟,结合其模型分析结果,根据日均辐射量对场地进行初步划分。对于场地中辐射相对较大的部分,可以种植常绿阔叶乔木,在各个季节都可以提供遮阳作用;而在辐射相对较小的地方,选择种植落叶乔木,这样既可以在夏季提供阴凉,同时在冬季也不会对日照产生影响。由此,景观布局所具有的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绿化作用这样简单了,它还包含成熟具体的思维过程,即结合现有场地的日均辐射模拟结果进行具体细致的划分和植物选择等工作,同时使之拥有了完备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合理依据。

  低碳预制策略引导下的住宅组团形式、公建选址方法、景观布局方法可以在徐宿地区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设计之初借助Ecotect等辅助软件得出相对准确的方案,简单易行,方便操作。

  低碳预制策略指导下的住宅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公共建筑的能耗,促进小区居民的娱乐活动的进行,便于小区居民的生活。对于进一步吸引开放商的投资,推广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帮助。

  无论社会经济发展或快或慢,居住需求的变化总比住宅规划设计的变化快。一个能不断适应新需求的住宅,应既是经济的也是环保的住宅,低碳预制策略下的住宅规划设计是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相一致的。

  低碳预制策略一方面可以为住户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部分人群在同一住宅中居住较长时间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开放商住宅销售的灵活性,以使住宅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提高居住品质,使住宅建设更人性化。

  [1] 孙颖,董.住宅适应性设计-理念及其对北京集合住宅设计的启示[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7(4).

  [2] 杨靖,马进.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07(11).

  为深入、稳步推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的“绿色教育”项目,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资源优势,为石景山区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石景山区教委选出中学生100名、青年教师20名,双方联合开展了青年领导力提升项目,简称“飞翔计划——与北师大著名专家、大学生精英一起成长”。

  领导力培训。结合中学生的实际,邀请北师大著名教授采用讲授、研讨、参与式等方式,进行中学生领导力培训,分为理论讲座、研讨、项目建设和户外拓展两场。

  “社团活动设计”观摩及角色扮演。选派北师大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到石景山区某学校就某项社团活动决策进行表演,石景山学员进行观摩,并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观摩及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专家以专业的视角进行点评。同时,要求所有学员回去后组建自己所在学校的团队,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策划设计一项学生欢迎的(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有意义、重要的活动,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方式方法等),并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选择时间、组织专家进行答辩。

  朋辈互助。选派北师大教育学部的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与石景山学员建立“大手牵小手,互助互学”结对子活动。选派的学生现场讲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学员拼搏奋斗,全面发展。同时,项目建立学员与北师大优秀学子的长期联系机制,进行互帮互助,深入个体解决学员平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协助、指导石景山学员完成“社团活动设计方案”。

  社团活动设计方案答辩。在北师大大学生的帮扶下,石景山学员对团队建设、社团活动设计方案进行答辩,要求活动有创新、切实可行、参与人员合理分工、责任明确。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北师大教授、大学生的指导下江南app,进行自己的SWOT分析、兴趣剖析、家庭及社会环境分析;研讨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实施措施等。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自我人生规划,并于期末汇编成册。

  社团活动计划开始实施。对上学期石景山学员设计、并经过答辩的社团活动进行实施,要求记录活动过程、内容,并将进行展示。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分享。结合之前所参与和学习的领导力方面活动和知识,将拓展视野、激励他人、公共发言、团队建设以及组织会议等方面作为议题,进行讨论发言,论坛开展之前提交会议论文。

  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召开小型研讨会。对石景山学员组织实施的社团活动、学员人生发展规划进行实地指导、帮扶,并召开小型研讨会。

  社团活动大展示。精选五个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校学生活动特色项目进行展示,学员现场观摩,专家点评。

  城市建筑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艺术,工作人员必须要拿出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任务,才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经过相关工作者的多年研究,终于制定出了解决相关难题的方案,例如重视总图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等等。那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策略来进行一下详细的探讨。

  城市建筑规划和实际的建筑施工是两个概念。目前我国对于建筑景观规划的想法不错,但是却无法用于实际的施工当中,这具体体现在:(1)不严谨的建筑规划设计。比如在对一些专项设计、特设园区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思路,导致无法投入到实践工作去。(2)不合理的建筑规划。有很多规划的地区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因此和国家的相关规定产生冲突,规划不能只考虑当地的资源特点,而是要以国家政策为出发点来进行全面的分析。(3)没有具体的建筑规划,而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此外,在工作期间,还经常出现不根据规划思路来进行设计的情况。以上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造成了影响。

  一些设计师的建筑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误。例如在和植物进行搭配的时候,所选的植物高度遮挡住了建筑门窗,导致在建筑采光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且在颜色搭配的方面,没有考虑到植物具有阴习性的特点,因此造成建筑看上去不是特别的美观。

  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周边的土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究其原因在于设计人员没有环保意识,而且也没有形成生态设计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对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采用的并不是环保型材料,而且在采购的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以及人力,这有违国家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以及用地标准都要提出详细的要求,以此创建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规划环境。另外,若想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创建出完善的总平面图至关重要,不管场地面积有多大,都要根据场地的现实状况,来对建筑的间距以及植物的搭配进行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管线的平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保证其整齐度。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其工作宗旨是要尽一切能力建设出让人舒适的建筑环境。而若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的同时,充分的考虑周边园林的环境,争取让两者之间能够互相协调。另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对细节的把控上,例如在建筑周围设计一些桌椅、庭院等,这样可以对建筑起到绿化的作用;在对建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还要根据地形的特点,来对建筑布局进行确立,这样才能够让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在进行规划设计期间,要做好资源的节约工作,同时保护好周边的土地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优化设计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说要尽可能的利用好手里的自然资源来给人们打造出一个完美的人居环境,而这才是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最高目标。另外,要运用高科技的手段、环保材料来建设城市建筑。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最好在建筑周围留出一块空地,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概略,让建筑能够得到足够的面积,从而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打下基础。

  设计师不但需要一定水平的设计功底,还要对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相互的融合,从而得以加强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另外,设计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对城市建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结合高科技的手段。建筑景观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了人文精神,就会让整个建筑充满冷漠的味道。所以,设计师要尽量的打造出一个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景观,而且还要淘汰掉那些不能够对建筑景观形成保护的设计方案,这样的就可以很好的增强人们对于建筑景观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建筑景观更具吸引力。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设计师在工作中所背负的工作职责非常的大,因此只有刻苦钻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设计水平以及更多的掌握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尽管我国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让很多的文化景观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而且在具有表现民族精神的建筑当中,风格越来越趋于同化。而若想让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就必须要让民族文化具有继承性。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期间,要充分的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以及风俗特点,这对于增强景观的地域文化风情、增强地域范围以内居民的文化感染力和加大景观的旅游价值都会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2.6.1改变“见缝插针”的保守观念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加大对如交通绿地、生态绿地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城市绿地之间的融合性以及连通性,景观和生态的共融性。而在建设生态绿地的时候,则应注重科学性,并在做好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大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善“见缝插针”的保守理念。2.6.2保护乡土植物,推广屋顶绿化工作对乡土植物给与更多的保护是目前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对城市进行建筑景观规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江南app,就是要如何对乡土植物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它们遭受到破坏。而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做到有节制地引种。此外,屋顶绿化工作也应该在景观规划领域中得到推广。它作为扩大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自然生态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很好的作用江南app,因此一定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总图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加强设计师的技能培养等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刻苦钻研,制定出更为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让我国的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1]戴晔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2(2):58~60.

  三岔湖位于四川简阳市西部边缘的龙泉山东麓,距成都40千米。拥有27平方千米的开阔湖面,蓄水量为杭州西湖的三倍,岸线曲折悠长,岛屿众多。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天府新区(图1)被明确的提出,作为四川省乃至整个中西部重要的发展核心。三岔湖景区正是被划在了天府新区的范围之内,位于新区的东南边界内(图2),三岔湖重要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城市休闲服务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其作为天府新区的“后花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区位于三岔湖景区辐射范围内丹景山处,三岔湖湖区东南角,面积2500亩(图3)。北游客中心片区处在整个景区与成都、简阳、天府新区连接的门户位置上,能够依赖便捷的交通(成简高速、第二绕城高速,第二国际机场)与外界便利地沟通。出色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周边市民能够快速摆脱大城市的喧嚣和钢筋水泥的包围,回归川中丘陵自然生态当中。

  地块内现状开发建设较少,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完整,以山林和农田、耕地为主,另有少量民居,水系丰富。规划范围内景观视线极佳,南紧邻三岔湖湖区大坝,视野开阔,是进行眺望观景的理想场所。除大坝外的临水区域岸线曲折,拥有多个保存完好的半岛,水深条件良好,腹地开阔。

  今年3月,笔者对该规划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周边的山水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了深入

  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岔湖地区具有独特山文化,水文化,岛文化,以及林盘文化,集合诠释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与风水内涵。

  在《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中(图5),三岔湖所在的东部片区被定位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以休闲度假、会议展览、文化交往为主导功能。

  2008年,三岔湖新城(图6)的规划出台,新城总体定位为国际性山地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都平原城市群新型旅游城市。虽然规划对项目地块并未有明确的定位,但我们从交通、规划结构等多方面可以开出地块作为配套服务,门户展示的重要地位。

  根据《四川省三岔湖旅游开发规划报告》的研究,三岔湖的日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在2万人,年控制在400万人次。根据客源来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主要以成都市周边的旅游者为主。旅游者停留时间一般在2到5天,“一日游”也占很大比重。三岔湖景区作为成都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的“后花园”的角色进一步被确立。

  通过对以上这些上位规划的解读,并且根据地块的自身区位条件,依托规划背景与现状分析,我们将天府新区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区总体定位为三岔湖景区北部游客集散、休闲、体验中心。

  在功能方面,我们比较分析了国内众多景区的游客中心,发现大部分游客中心已经沦为旅游纪念品的集中销售场所,而失去了原本服务休闲的功能。在此次规划中,我们希望能把游客留下来,而非是经过性的一次性消费。所以,我们把主要的功能定位于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另外辅助功能定位于商务会议,康体疗养和时尚购物,以期满足于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龄、层级的游客的需求。

  在具体的项目上选择上,遵循生态友谊、功能融合的原则,规划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个观景台、一个湿地公园、一个旅游小镇,一个游船码头。

  笔者认为,游客服务中心不仅是提供游客门票等的购买,以及集散、供游人休息的临时性的接待区和中转区,还应该是介绍展示、整个园区的小型博物馆。通过服务中心本身建筑和景观的展示,结合图片、文字、多媒体的手段,使游客对整个园区产生初步但直观的印象。

  利用马鞍山的天然地形优势,规划观景建筑,包含观景平台、展厅和多功能休闲厅,除观景眺望的主要功能以外,还承载三岔湖景区展示,和游憩休闲的功能。

  湿地公园包括温室、专类园、采摘园以及原有的农田和水系等。我们希望借由湿地公园的景观,一方面达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营造质朴的田园风光,吸引城市人群。

  旅游小镇是地块内最具功能性的一个项目,包括零售、商场、酒店、会所等多个子项目。融合休闲、娱乐、购物、游憩等多重功能,也是地块内最具活力的区域。

  在三岔湖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水上交通、水上游览将占很大比重,地块既作为游客中心,水上交通的集散点必不可少。在规划中,我们希望游船码头并不只是简单的交通站点,同时也附有商业、休闲的功能,使码头成为一个滨水的重要功能区域。

  依托项目定位,所需项目选择,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进一步确定规划结构为:“ 一线)。

  其中,五片为西部马鞍山观景台眺望观景组团,西北部旅游小镇休闲娱乐组团,中部田园风光组团,东部湿地公园生态体验组团以及南部码头观光组团。

  三个核心为:西部观景台观景核心,中部游客中心文化核心,西部湿地公园的生态核心。

  一线指的是一条观景游线。我们意识到,五个片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独立,承担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让他们各自成团,进行独立设计是行不通的。方案用一条观景游线将五个分区进行功能的串联,同时观景游线的景观效果也从物理空间上对他们进行了缝合。

  无论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对山水景观的利用上,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质的生态观一直被广泛运用,严格遵守。三岔湖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一草一木,山水之间,都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禅意。笔者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设计隐身于场地之内,山水之间,才是对地块的尊重:1.自然山水始终是此次规划设计的主题,任何后期的设计都不应该抢掉山体的主体地位。2.对于地块内友谊的元素,尽可能加以保存和利用。3.借鉴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聚落格局,使我们的设计更有本土特色。

  在规划地块中,西部的马鞍山是制高点,是全局的“精神场所”所在。从审美角度看,马鞍山自高为43米,与南面的三岔湖和北面的丹景山,正好构成前景、中景、背景的山水写意画面。 笔者注意到,由于马鞍山山体不高,体量不大,要想延续原有的山水自然景观,必须让景观台以一种更谦虚的姿态出现,让他融入到山体当中。于是,我们借鉴了“地形建筑(landform architecture)”的手法。地形建筑秉承大地艺术的实践,以人工化方式介入、回应、整合和重构大地的形态。它们的形态以其水平延展的体量、连绵起伏的界面和整体巨大的尺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群体的概念而进入了景观(landscape)的范畴。

  地形建筑让景观台整体建筑风格休闲化、生态化。而且建筑更加服从山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平台相互穿插,尽可能少的改变原有地形。例如,我们将多媒体展厅设计在山顶陡坡处,这样可以利用陡坡布置观影的阶梯看台,将建筑与山体、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在整个形态上更为舒展,观景面更宽阔,而且在保证足够使用面积的前提下降低了建筑高度(建筑主体为一层,最高处12 米)。此外,建筑顶面可以完全开放作为二层观景平台。在材质的应用上,除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之外,加入原生态、当地元素,如石材和原木等,使整个建筑进一步隐身于青山绿水之间(图8)。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上所独有的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风貌,它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成为川西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浅丘林盘”是三岔湖特有的生态农居风貌。其独特的由林、水、填、屋等要素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川西特有的田园风光(图9)。

  旅游小镇的建筑借鉴了“林盘”的布局模式,方案将林盘建筑中的堂屋、厢房、耳房、天井等进行打散重新排列,有机组合。设计出的每个院落有不同布局、不同体量、不同功能,并不是一个组团的单一复制粘贴(图10)。

  在建筑风格上面,以现代建筑为主,大面积的落地窗和飘窗,加深的挑檐,高度采用了一层、两层、三层互相组合的方式。但是,建筑还吸收川西民居的建筑氛围和元素:青瓦白墙,飞檐斗角。立面加入了石材、木材等原生态建筑材料,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有层次。此外,在个别院落里,设计加入了当地特有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增加建筑的趣味性,同时契合人们对乡土风情的怀旧需求。

  林盘的环境景观形态就是一幅周边沃野环抱、中间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美丽画卷,林盘内建筑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浑然天成的气质和相映成趣的美感是林盘景观意向最典型的。田、林、园、水是解读林盘的环境景观形态的图示语言的核心要素(图11)。

  方案在景观设计上,尤其是建筑周围的环境营造上,我们提取了田、林、园、水的元素,设计成“大林盘”的景观格局。在度假小屋的设计中,6间度假小屋围合而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林盘的宅院空间由中央广场所替代——建筑和广场形成一个组团院落的布局。院落周围环抱以高大的乔木,水系在屋前或屋侧流过,组团跟组团之间间隔以大面量的绿地或农田——这也正是沿用了“林盘”的基本格局。

  在此次方案景观的设计中,植物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规划地块生态保存较好,植被丰富。笔者在调研时,正值当地油菜花开花季节,森林植被与农田植被黄绿相间,一些农舍间杂其中,颇有“室外桃园”的氛围(图13)。如何在保证一定开发量的同时,延续这种氛围,是此次景观营造的一大难点。

  庆幸的是,以农作物作为景观植物在国内早已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最典型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与案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重新打造农业景观不同的是,我们地块内的农田是现有的。所以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地块内植物的原有内容和肌理,只是用规划和景观的手法对他们进行了梳理和引导:

  1.改变个别地块的种植内容,使原本零碎种植的农作物能够形成片状或带状景观。当地农田的作物都是农民根据自我意愿种植的,自发性较强,内容比较杂乱。就观赏性而言,过于随意,视觉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对一些地块进行调整。我们选择了当地最主要的植物油菜进行了整体性设计,形成成片的油菜花田,打造吸引游客的乡土特色景观。

  2.保留地块内的原生林。地块内植被丰富,原生林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山林保存完好。我们将一些状况讲好的原生林完全保存下来,并参照其中的植物种类,作为对一些状况不够理想的山林进行核心植物的补植和强化的树种。

  3.在新的植物种植的时候,尽量选择地块内原有的植物或本土植物。由于植物多样性的需求,规划中拟补种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一些乔灌木以及地被植物,核心乔木如:小叶榕、樟树、桂花、垂柳、祯楠、峨眉含笑、银杏等;灌木:小叶女贞、火棘、杜鹃、海桐等。地被植物:凤尾藏、万年青、麦冬、肾威等。

  三岔湖是拥有独特山文化、水文化、林盘文化的灵性场所。在对于三岔湖观景台片区方案的调整过程中,我们正视了:生态环境、山水景观始终指引着我们的规划设计。于是我们通过地形建筑、覆土建筑、林盘格局、农作物景观等规划、建筑、景观的手段,是我们的设计更贴近于场地。真正站在场地的背后,烘托并放大场地的自身价值。

  (天府新区三岔湖北游客中心概念性规划与设计项目参加人员:李翅、朱斯斯、李程、黄哲娇、石岩、郭琪、高洁等)

  [1] 樊奔. 三岔湖:“风景区”里的城市. 西部广播电视2009(9)

  [2] 崔超.山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初探.研究生论文.2011.3

  [4] 杨洁 杜娟 周佳..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 建筑与文化.2011(12)

  在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决策阶段在整个投资阶段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是其作用却非常重要,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直接决定了整个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是否成功。但是目前在一些园林景观工程的预算决策阶段,缺乏对园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投资方案,最终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进度。

  首先,目前缺乏对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监督,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来说,只规定了设计人员如果因为设计方面出现问题,如何处罚,但是如果在设计阶段造成投资浪费,却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也就是说目前的法律,只规定了技术上的责任,相关人员并不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这就导致了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只重技术不重视经济方面。其次,在园林建设阶段,建筑商只追求园林外形美观,而不重视园林内涵。在园林工程中,不仅仅要求外观美丽,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而园林工程的精神内涵更多是依靠建筑以及建筑物之间的搭配来实现的。但是在我国一些园林建筑中,一些建筑单位只是片面的追求园林内部建筑物的高大、结实,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其他功能,而且在建筑物上附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功能,增加了建筑费用,这非常不利于园林工程的造价控制。

  在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在实际建设中,建设单位的管理往往都是由监理单位进行的,但是监理单位的监理行为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不重视经济管理。我国实行监理制度的时间比较晚,目前监理队伍的专业还欠缺,导致监理单位在实际监理过程中,只重视工程质量,不重视工程的投资状况,使得园林景观建造过程中出现造价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调查研究当地的历史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得园林工程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气息。但是如果对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深入调查,就会无法对园林工程进行准确定位,不仅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也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的实用性,而且如果不能准确定位园林工程,不仅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无法体现,而且会使得投资人的观点影响到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导致园林作品出现过度奢华的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中,大多数采用的是投资额乘以百分比的办法,也就是用设计方案的投资估算乘以百分比的办法。但是如果采取此种办法,一些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盲目的提高设计标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设计取费标准。目前建议采用:面积*设计单价*难度系数*方案优化系数的取费方法,在上面的公式中,设计单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设计单位资质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也要根据项目的难以程度区分出难度系数,方案优化系数是综合园林工程的相关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等因素而设置的一种奖励性系数,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设计计价取费,更具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而且更有利于控制项目的造价。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尤为重要,首先投资决策者必须详细了解园林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有建造的地点、园林的设计面积以及园林的设计规模,再结合这些基本情况对投资方案进行合理规划。在决策阶段,还要考虑到园林建设的市场环境,以确定此项园林工程是否能够满足当地的需求,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并制定出相应的采购计划,同时还要根据园林景观的具体建设情况,采取相应的生产技术方案,充分重视园林施工技术水平,技术装备以及管理水平。对于园林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情况也要给予充分考虑,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投资,还要根据具体园林工程对质量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造价设计方案。此外在造价设计过程中,还要将当地的土地价格,土地出让费用加入到整体的造价方案中去。综合以上种种情况,制定出一份合理的造价方案,同时在以后的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先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以控制园林工程的造价。

  在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设计人员首先根据设计安排,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设计方案。在对方案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编制初步的总体预算,并制定项目投资估算书,这对于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阶段有明确下的指引。所以必须充分的重视在设计阶段的造价方案,施工单位需要根据造价方案对建造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因此要求工程建设的所有人员要充分了造价方案,因为建设人员才是施工方案的执行人员,只有建设人员详细了解了造价方案,才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此外在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必须重视招投标的管理,在招投标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投标方的设计方案,还必须重视投标方对方案的实际执行情况,并将其纳入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能最终确定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需要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竣工造价管理以及审计制度,改善管理程序中的不足之处,使得整个工程的投资更加效率以及经济化,对于造价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坚持秉公办事,严格把手质量检验关。在整个工程结束时,相关负责人员要认真检查施工现场,检查变更内容以及相应的工程量的变化情况,从而保证园林景观工程的竣工结算高效的进行。

  总的来说,在整个园林景观工程中,园林工程造价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在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立严格的成本意识,从而最大化的实现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赵平丽,魏旭春.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14,04:32-34.